練洪洋
140多名老人誤入代賣收藏品騙局,甚至“錢房兩失”;有老年人被誘騙下載廣場舞App進行“理財”,拉投資、賺返點,實則被非法集資不法分子“割韭菜”……8月4日,北京8家法院集中對15件涉養老詐騙案件進行公開宣判,披露了上述案件細節。當天宣判的案件中,量刑最重的一名被告人被判處無期徒刑。(8月11日《工人日報》)
無孔不入,防不勝防,每當養老詐騙新伎倆被曝光,都讓人感慨系之。老年人跳廣場舞也可能跳進“坑”里,你信嗎?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了這樣一個案子,犯罪分子將黑手伸向跳廣場舞的老年人,為他們設計了一款廣場舞App,提供廣場舞音樂、廣場舞教學及搜索附近的廣場舞場地等服務,吸引老年人下載使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沛公”卻是理財項目。他們承諾以8%~14%的年化收益率返本付息,誘騙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結果有超過1200人上當,該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超過8.8億元,截至案發仍有3.3億元未兌付。養老詐騙花樣翻新,不斷刷新公眾認知。
不看統計數字,不知道“暗流”有多湍急。權威數字顯示,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公安機關共破獲涉養老詐騙案件1.15萬起,打掉養老詐騙團伙158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4萬人,追贓挽損118億元。短短數月,破案過萬起、追贓過百億元,表明全國公安機關很給力,同時也說明局面很復雜、形勢很嚴峻,打擊養老詐騙刻不容緩,讓老年人遠離騙局事不宜遲。
若從“不敢騙、不能騙、騙不了”的目標倒推手段,公安機關保持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的強大攻勢,司法機關依法從嚴從快懲處犯罪分子,加大對罰金、沒收財產的處罰力度,提高法律威懾力,殺一儆百,是實現“不敢騙”的題中之義;社會關愛老年人,強化反詐宣傳,提升宣傳效率,提高老年人識騙、防騙能力,親人多關心老年人,讓老年人情有所寄,以達到“騙不了”之目的。這些固然重要,更重要在于“不能騙”,讓不法之徒無從下手。因為,假如等到案子發生了,錢已被轉走,追討不易。因此,有必要完善預警機制,確保騙子一伸手就被發現,從而大大降低騙案的“殺傷力”。
關于預警機制,有一個案例:某地一位女士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某網貸平臺的工作人員,謊稱她的借條因征信出問題,需要轉賬一定金額才能解決。正當這位女士給騙子打款時,當地公安分局接到反詐預警提醒,當地派出所民警接到指令后立即趕往現場,幫這位女士及時止損。在上文提到那個利用廣場舞App進行非法集資的案子中,假如有預警機制攔截,平臺通過大數據發現該App有非法集資嫌疑后,公安機關及時介入,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多老人上當受騙。
一套成熟高效的反詐預警機制,應包括線上平臺和線下矩陣。線上平臺由公安、工信、銀行、電信等相關部門和機構聯合建設,確保信息互通、共享,預警平臺依靠大數據對預警信息進行梳理、篩查、評判、推送,實現精準預警、科學預警、規范預警。線下矩陣則由民警輔警、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等多層次的人員構成,他們收到預警信息之后,通過短信、電話、上門等方式,將預警勸阻責任落到實處。在這方面,廣州反詐中心就圍繞60歲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快速防范詐騙預警機制,收到不錯的效果,深入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以來,成功勸阻止付700余萬元。
老年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防范養老詐騙,各方要將關口前移,打好“提前量”,不給不法之徒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