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三治”融合智慧火花 繪就平安河北輝煌畫卷——全省第四次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創新交流會綜述
□ 河北法制報記者 古孟冬
初秋時節,瓜果綴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
8月12日,省委政法委召開全省第四次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創新交流會,來自全省各地的經驗、成果相互交流、借鑒,一起譜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篇章。
交流會上,圍繞發揮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作用,衡水市、邢臺市、雄安新區、隆化縣、威縣做交流發言,承德市、安國市等5個市、縣做書面交流。
這是一次互相交流學習的“現場教學”,也是一次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集中檢閱”。自2020年被確定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以來,我省11個設區市和雄安新區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模式,有力推動了平安河北建設,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對標先進,才能追趕超越。”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這次交流會,在碰撞智慧火花、共謀市域社會治理良策的同時,也使得許多參會人員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找準了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奮斗方向。他們紛紛表示,將對標對表,攻堅克難,全力推進試點工作扎實開展。
法治為要 提升治理“保障力”
“這種打官司的方式就是快!半天時間就將16起勞動爭議案件全部化解結案,真是為我們解決大問題了!”日前,在安國市人民法院法官明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下,16名員工與之前所在企業就補償安置問題達成調解協議,并紛紛對該院推出的“小額訴訟+調解”多元解紛舉措點贊。
這是安國市不斷優化法治服務方式,護航“藥都”平安發展工作中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我省各試點地區堅持依法治理,強化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一個縮影。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我省各級各單位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以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三位一體”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確保社會安定有序、充滿生機活力。
承德地處首都“北大門”,是 “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該市堅持問題導向,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領域違法犯罪,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重點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和黃賭毒、食藥環等違法犯罪,嚴厲打擊非法囤積、壟斷土地資源和非法采礦、采砂等違法犯罪,牢牢守住了生態、平安、土地“三條安全底線”,為全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的公共職能,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對此,衡水市在試點工作中,通過推進實體、網絡、熱線三大服務平臺同步建設,將市縣鄉三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實”,智慧公共法律服務微信平臺建“活”,“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建“熱”,著力為群眾提供“找得到”“信得過”的公共法律服務,促進了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同時,衡水市通過遠程公證全覆蓋、設立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訴訟服務實行“碼上通”等,著力夯實基層基礎,延伸服務觸角,讓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惠及更多轄區百姓。其中,該市在省內率先實行公證機構遠程視頻服務全覆蓋,實現了辦理公證業務“零跑腿、零接觸”。
作為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雄安新區一經設立,就被賦予“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重大使命。試點工作開始后,雄安新區更是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聚法治之勢,在推進依法治理上“掌穩舵”,在提升服務水平上“揚起帆”,在優化發展環境上“護好航”,全力打造新時代依法治理“雄安樣板”,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雄安名片”保駕護航。
其間,雄安新區創新推動良法善治,配合省人大常委會、省司法廳出臺《河北雄安新區條例》,為雄安新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法制供給;完善法治決策機制,所有重大項目均實施合法性審查和穩定風險評估前置程序,做到應審盡審、應評盡評;成立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和檢察室,有效保障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華北明珠全域水質實現從劣Ⅴ類到Ⅲ類的連續跨越突破。
德治為基 提升百姓“向心力”
7月29日,天剛蒙蒙亮,在外打工的付從霞就從石家莊趕往老家威縣孫家寨村的敬老廣場,參加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為65歲以上老人舉辦的“孝親敬老餃子宴”義工活動。
“現在農村‘空巢老人’很多,他們不缺吃不缺喝,缺的就是兒女的親情陪伴。”付從霞說,孫家寨村通過“孝親敬老餃子宴”這種形式,在解決老人們孤獨感的同時,也帶動更多的群眾和志愿者參與到孝親敬老活動中來,以孝道文化促進文明村風,使得家庭鄰里關系更和諧,社會治安環境更穩定。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試點工作中,我省各級各部門充分發揮德治崇正義、守誠信、重民本的作用,深挖廣延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的歷史道德事件和新時代善德守信事件,鑄就了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義深遠的“河北精神”“燕趙精神”,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百善孝為先。兩千多年來,孝善文化在基層社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價值認同。對此,在試點工作中, 威縣以推廣“全國聞名孝道村”——孫家寨的治理模式為契機,通過建立組織、完善機制、強化督導,抓實德育載體、網格服務、黨員示范,推動孝道文化在全縣落地生根,以孝道弘揚優良家風,以優良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探索出了一條“以孝為道”的現代鄉村德育治理新路徑。
家庭行孝,蒸蒸日上;鄰里倡孝,其樂融融;社會有孝,安定和諧。在孝道治理中,威縣注重孝道涵義延伸——“小孝”孝父母,“中孝”孝鄉里,“大孝”孝國家,以此加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強化道德正言、正行、正心作用,讓群眾從思想根源上減少矛盾糾紛。今年以來,全縣信訪量同比下降近三成。同時,組建“威縣之聲”縣鄉村三級微信群、孝親敬老微信群和“民情通辦”平臺等,累計接收民意訴求20534件,解決20411件,群眾滿意度96%以上。
讓道德傳承,為好人高歌。試點工作開展后,滄州市堅持把“滄州好人”宣傳評選活動作為強化“德治教化”重要抓手,通過固化“樹德”機制,豐富“揚德”載體,打造“尚德”高地,弘揚凡人善舉,打造“好人之城”,使得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之風日益濃厚,學習榜樣、致敬榜樣蔚然成風,社會治理“德治”根基不斷筑牢。截至目前,該市共有1400余人獲評“滄州好人”,241人入選“河北好人”,193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好人之城”品牌更加閃亮,不斷刷新城市道德文明的新高度。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放大好人效應,就能感召一批、影響一片、帶動一方。對此,滄州積極落實“好人”待遇,常態化開展走訪慰問“滄州好人”主題活動,推動政務、社會服務單位為“好人”預留專門窗口,推出免費體檢、免費乘車、免費游覽、購車優惠等禮遇政策,并建設 “好人后援會”,讓“好人”既享社會尊崇,又得實質回報,在全社會唱響“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的時代主旋律。
自治為本 提升基層“原動力”
“‘百姓議事廳’真管事,村民隨意說的一句話,沒想到鎮黨委和交通局這么重視,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將村大棚種植基地南側的五條田間土路全部進行了硬化,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路面泥濘影響蔬菜運輸了。”日前,望著公路上往來不斷的西紅柿運輸車,邢臺市南和區賈宋鎮郄村黨支部書記孟增山非常感慨地說。
上述問題的快速解決,得益于南和區“百姓議事廳”微信群的建立。為積極探索溝通群眾的新渠道,該區在全區218個村和社區建起了“百姓議事廳”微信群, “群眾線上呼,干部線下應;聽意見建議,解急難愁盼;有事您說話,服務到您家;干得好不好,等您來評價”,已經成為該區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社會治理,群眾是閱卷人,更是參與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試點工作中,我省各級各單位注重發揮自治強基礎、高認同、兼包容的作用,充分調動基層群眾、社會主體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由“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做群眾工作”向“由群眾做工作”轉變,有效夯實了市域社會治理的基層基礎。
針對群眾日常生活中“小問題無處反映、反映后響應慢、響應后解決慢、解決后又反彈”的問題,邢臺市設立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8500余個“百姓議事廳”微信群,隨時隨地收集群眾身邊需求,并組織有關部門和志愿者24小時在線,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到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問題就地化解。
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對在“百姓議事廳”微信群中反映的問題,邢臺市推行了基層社會治理共商議事機制,特別是群眾關心的村居環境整治、拆遷改造、道德評議等重大事項,事前征詢群眾意見建議、事中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事后客觀聽取群眾評價,形成了群眾積極參與、大事一起干、小事商量辦的基層社會治理氛圍。
為將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家庭,有效激活每個社會細胞,培植社會治理持久動力,隆化縣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度、方便管理”原則,建立“和諧十二家”( 1戶網格指導員+1戶網格“管家”+12戶基本農戶)紅色網格化互助治理模式,把黨的聲音傳下去,把社情民意兜上來,把矛盾糾紛化解掉,把為民服務送到戶,把社會治安防到位。
在隆化縣這一治理模式中,每個紅色微網格既是一個單獨的治理單元,又是一個生產生活“互助組”,網格內群眾榮辱共擔、利益相連,不僅實現了治理角色由“要我治”向“我來治”的轉變,也構建起“過程人人參與、成效人人評價、成果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試點工作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全省各地各部門將以這次交流會為契機,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將法治、德治、自治“三治”深度融合、同向發力,統籌解決基層基礎工作重點難點問題,統籌推進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向黨的二十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