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評論員 蘆靜
8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通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文章從“雄安新區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層面,由點及面,生動介紹了8年多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文章指出,攜手同心,奮發向上,京津冀協同發展正迎來更加廣闊的光明前景。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承載1億多人口,面積21萬多平方公里。然而,一段時間發展不平衡產生的“虹吸效應”,導致京津兩極“肥胖”,周邊地區“瘦弱”。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來,三地牢牢樹立“一盤棋”思想,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一“牛鼻子”,圍繞各自功能定位協同發力,聚焦重點領域共同突破,新形象、新突破、新進展等“新”的協同之花不斷綻放。

8月12日,隨著55001次首趟動態檢測車始發,京唐城際鐵路燕郊至唐山段、京濱城際鐵路寶坻至北辰段正式進入聯調聯試動態檢測階段。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展示著歷史性新成就,象征著更高水平的光明前景,也意味著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為。歷經8年多的努力,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廣袤的京津冀大地交通更加便捷了,設施更加完備了,環境更加宜居了,產業資源加速集聚了,醫療協作日益緊密了,教育合作逐步深化了……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背后,是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的同心同向同力,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的科學協同。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對于河北而言,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是千年難遇的寶貴機遇。近年來,無論是加快推進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等承接平臺建設還是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無論是化解過剩產能、培育新興產業還是啟動政務服務“區域通辦”,都“新”意濃濃,在與京津兩地共建共享中激蕩起河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需要更好的“協同效應”適配。當前,盡管協同發展新路越走越寬,但仍然需要清醒意識到,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還存在,區域協調發展也并非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立足河北實際,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牛鼻子”,全域承接,全面協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升各項工作水平,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的“必答題”,需要解放思想、奮發進取的實際行動。歷史事實也一再表明,機遇稍縱即逝,它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新起點再出發,以解放思想為方法,以奮發進取為路徑,自覺服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發掘用好京津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期待“瓣瓣同心”的三地結出更多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