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評論員 栗玉晨
9月5日,2022年國家網絡宣傳周拉開帷幕。各地以云展覽、線上論壇、虛擬課堂、在線答題、網絡直播間等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網絡安全理念、普及網絡安全知識。
舉辦網絡安全宣傳周,是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也凸顯出有關部門主動回應公眾關切,營造良好數字生態的積極努力。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51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9.5個小時,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的數字社會。龐大的網民構成了我國蓬勃發展的消費市場,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用戶基礎,同時也對網絡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2014年以 “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為主題舉辦首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以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遍應用,構筑了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空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社交、娛樂、購物到出行,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各種網絡平臺。這一變化在賦能數字產業、釋放科技創新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容忽視的挑戰,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網絡信息泄露等亂象時有發生。國家網絡安全周的主題也隨著情勢的變化,聚焦于“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這一永恒主題,更加主動回應公眾對良好數字生態的新期待,成為打造清朗網絡空間的動力之源。
網絡謠言亂象嚴重誤導社會認知,破壞網絡生態,沖擊公共信任體系,為公眾所深惡痛絕。我國不斷加大網絡謠言治理力度,法律已經從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個層面,搭建了一套懲治網絡謠言的制度體系。“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以開展打擊網絡謠言等十方面任務為重點,僅今年重點網站平臺累計攔截涉攻擊謾罵、造謠詆毀等信息6541萬余條,處置違法違規賬號7.8萬個。經過持續治理,網絡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沒有個人信息安全,就沒有網絡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是維護公眾網絡空間合法權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數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針對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新期待,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斷發展完善。最高人民檢察院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檢察機關共辦理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近3倍,其中辦理網絡侵害個人信息公益訴訟案件800余件,同比上升約1.7倍。
“裸聊”敲詐、“套路貸”、網絡水軍等網絡不法行為被公眾深惡痛絕,只有通過更加有力有效的舉措,依法嚴厲打擊懲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裸聊”敲詐、“套路貸”、輿情敲詐、暴力催收、網絡水軍滋事等犯罪活動的黑惡勢力組織,斬斷非法軟件開發、“吸粉引流”、“跑分洗錢”等上下游犯罪不法利益鏈條,強力整治網絡水軍、惡意營銷、網絡暴力等網絡空間問題亂象,才能建立完善網上網下一體化打防管控模式等長效治理機制,鏟除信息網絡空間滋生黑惡勢力的“土壤”。
為此,與今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啟動幾乎同時,公安部等9部門部署在全國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打擊懲治涉網黑惡犯罪專項行動,積極回應公眾關切。
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前提,網絡安全是良好數字生態的重要基礎。讀懂公眾對網絡安全的新期待,進一步筑牢全民網絡安全的“防火墻”,既需要通過宣傳周提升公眾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也可以借此檢閱各有關方面深化網絡生態治理的積極成效,喚起互聯網行業依法依規健康發展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