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報記者 封穎慧
家住邢臺市襄都區的鄭某今年60多歲。20多年前,中年離異的她,經人介紹與丈夫李某相識并結了婚;楹,兩人生活得和和美美,直到2019年4月,一場變故打破了兩人平靜的生活,李某突發疾病離開人世。
李某去世后,留下了一張銀行卡,卡里共有6萬多元,包括死亡撫恤金、喪葬費,加上夫妻倆日常開銷剩余的錢。處理完李某的喪葬事宜,鄭某拿著銀行卡來到自助取款銀行,準備取些錢以作家用。因為往常取款時都是丈夫操作,鄭某對于工資卡的密碼記得并不太清楚。她嘗試了好幾次,結果都輸入錯誤,不僅錢沒取出來,連銀行卡也被鎖了。詢問銀行工作人員,其表示想解鎖銀行卡并取出卡里的錢,需要子女做公證。由于鄭某與丈夫是重組家庭,結婚時兩人各有兒女,都已長大成人,而繼子女又遠居國外,和鄭某之間并無來往,聯系他們來做公證,并不容易。此后鄭某又四處打聽,試圖通過別的方法給工資卡解鎖,也一直沒有找到。久而久之,關于這張銀行卡的事情,就被擱置了下來。
今年7月,鄭某無意中翻出這張銀行卡,困擾已久的事情也再次縈繞心頭。她拿著銀行卡來到銀行,想要嘗試看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然而,她卻被銀行工作人員告知卡里已沒有任何存款了。聽到這一消息的鄭某一下子懵了。丈夫的銀行卡、身份證等相關證件都在自己手里,幾年前輸錯密碼,造成卡被鎖,自己就再也沒有動過這張卡,卡里的錢怎么會不翼而飛?又驚又怕的鄭某趕緊來到邢臺市公安局襄都區分局刑警大隊報警求助。
接警后,民警立即對李某銀行卡內資金的流向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李先生銀行卡內的6萬多元錢是在2021年2月通過支付寶和微信的方式分次消費的,而綁定這張銀行卡消費卡內資金的支付寶賬號和微信賬號就是李先生的。經詢問,鄭某和李某都不會使用電子支付,由此看來,應當是有人盜取了她丈夫的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注冊了支付寶和微信賬號,并綁定了這張銀行卡,之后進行消費?墒,完成這一系列的操作,不僅需要李先生的個人身份信息,還要通過他的手機號碼進行短信驗證。東西都在鄭某這里,他人又是如何成功注冊的呢?
民警耐心工作,使鄭某對電子支付逐漸有所了解。這時,她恍然大悟,向民警講述了一年半前發生的一件事。
原來,李某生前和鄭某常到一家保健品店消費,并結識了店里的銷售員張某,能說會道的張某逐漸取得了李某與鄭某的信任,關系也越發熟絡。2021年1月,鄭某外出時偶然碰到了張某,閑聊過程中對她說了李某銀行卡被鎖,卡里的錢取不出的事情。得知鄭某正為此事煩心,張某表示其有一個親戚在銀行工作,可以想辦法解鎖這張銀行卡,把卡里的錢取出。對張某深信不疑的鄭某二話沒說就把李某的身份證、銀行卡、火化證以及電話卡等材料一并給了張某。一周后,鄭某詢問張某進展,張某說事情比她預想的復雜,需要更長時間,讓鄭某耐心等待。接下來的近半年里,鄭某過一段時間便向張某詢問進展,張某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直到今年4月,眼看事情還沒有結果,鄭某便放棄了找“關系”解鎖銀行卡的念頭,找張某要回了李某的身份證、銀行卡等。
聽完鄭某的講述,民警認為張某有很大的作案嫌疑。經過細致梳理李某銀行卡的交易明細,發現卡內資金除了大多數用于消費,還有一部分被轉到了另一個銀行賬戶,而此賬戶的開戶人就是張某。
掌握證據后,民警隨即將張某傳喚到案。據張某交代,2020年4月,其工作的保健品店倒閉后,他一直待業在家,沒有了收入來源,還需要負擔房租和較高的日常消費,不僅花完了以往的積蓄,還欠了不少網貸。因此,當聽到鄭某提起丈夫銀行卡被鎖一事時,便隨口撒謊,以自己在銀行有熟人,可以幫忙取出卡內錢款為名,騙走李某的身份證等,注冊了支付軟件,綁定銀行卡,將卡內6萬余元全部揮霍。
8月30日,張某已被取保候審,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