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鴻雁
品讀存根兄的散文集《尋吟閑寄》,每每讀至心起微瀾處,讀至擊節感嘆處,讀至掩卷深思處,都極想留下幾行文字標注,以記感悟解惑之言。然而,面對一位學識淵厚、建樹頗豐、品涵甚佳的兄長,又恐從內心生發的高山仰止之感,以寥寥之筆區區行字難以盡述。
多年前與存根兄相識,初讀老兄所贈《寒窗獨語》,感同于老兄的家國之思、羈旅之愁和責任之憂,竟至淚流滿面,徹夜難眠。從那時起,兩個年齡、職業、經歷迥異的人,一見如故,遂成為知己好友。明媚早春我們在樹下煮青梅、論英雄、談人生;寒冬臘月,我們在桑干河邊烤饅頭、呷香茶、吟風月;萬物蕭瑟,我們在滹沱河畔辟蹊徑、尋野趣、摘“燈籠”……其甘若醴,其明如光,其溫如玉。最喜品嘗老兄的那一碗從凌晨開始蒸制,直到晚上才起鍋的秘制小燒肉,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人間至味妙不可言!想來,人這一生中,難得有存根兄這般恬淡意趣之人,一世棲居在靈魂深處,與我冷暖相知,共同守望煙火塵世生命如初的莊重和美麗。
近些年來,老兄寄情山水,筆耕不輟,精進不息,他的塞外題材和游記題材散文寫作走在了當代中國散文的前列。今年8月8日,張家口涿鹿縣文聯又專門為他舉辦了高規格的散文研討會,來自全國的散文名家會聚一堂,對存根兄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深為他取得的卓然實績感到快慰!
《尋吟閑寄》這本書共分入境、化意、擷靈、窺玉、鄉暉五個部分,如果單就文學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研究和理解存根兄創作歷程和作品脈絡的一個重要依據。但我更關注的是,在當下巨大的物質規則之下,他能在庸常生活之上剪開一個個豁口,灌注一脈安閑悠然之氣,寄賦他對人生、對生命的深沉思考,并貫穿一個個豁然通透的時刻。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世間山水萬物中,蘊涵著巨大的包容和智慧,會給人無數的知解。比如:他在《天街云水》中寫道:“生命需要出走,需要異境的重塑,需要自新的反證。”我們的精神更需向稍遠的生活外層游離,從山水中萃取理智與清醒的養分。他在《陽光殘留的詩意》中寫道:“不知是僥幸還是命運的眷顧,我們享有舟車之利,驛館之便,日行千里不在話下,卻身心俱疲。”我們生活的城市喧囂又冷清,熱鬧卻孤寂,時刻讓人們緊繃著、對抗著,更須在張弛之間維系生命的平衡。他在《走進火山口》中寫道:“一個人,一群人,一種社會形態,在大自然面前算得了什么?”品讀山水,可以領悟到世界的興衰變遷,人類的渺小和無奈,也才能真正懂得謙卑敬畏和嚴謹,以謙恭求實的姿態,去探求未知世界的真相。他在《穹頂之高》中寫道:“我依然游走于蒼穹之下……只是透著蓮的香氣,還有一層霧的迷了而已。”或許走過千山萬水,才能廓清內心物欲的迷霧,才能贏得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他在《幻聽》中寫道:“在許多人那里,謊言比真相更有趣,更有自欺性,更讓人享受。”我們總在追求自己在別人認知中的存在,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陷于焦慮惶恐之中。
然而我總覺得,如果單從文學視角去看待《尋吟閑寄》不免過于單薄,它最觸動我的還是有關生命與審美的思考。他當過老師、五金公司售貨員、縣機關秘書,到鄉村扶過貧,現在任縣作協主席,近幾年又游歷了祖國的許多名山大川和歷史名城,可謂是走南闖北。他的《履跡心光》《啖塵品隱》《尋吟閑寄》三部曲,按他的話說,是記錄思想片段的,想不到又綴連成了一道風景。因為“履跡情結”,即便是已過知天命之年,但他仍然筆耕不輟,以期思想上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工作中能找到破題的鑰匙。在豐厚的《尋吟閑寄》中,能聆聽到他生命意識的覺醒,在生命價值、意義和歸宿層面上的不斷認識和自覺追尋,努力實現對個體生命的自我感悟與認知。紀德說:“流動著的水不是一面好鏡子,但當它停下來時,人們都可以從中窺視到自己的面容。”那些鐫刻在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便是“停下來的水”,集合起來就是一面清澈的“生命之鏡”。
存根兄的著作《尋吟閑寄》是一部生命叩問、與自我不斷重逢的力作,讓生命形狀自然進入審美的多維空間,使作品充滿了哲學思辨與美學意境,他在煙火塵世與精神高原之間編織了一條看不見的紐帶,讓讀者在發現生命、確證生命的同時,又在豐富著生命、升華著生命。從人生的終點回望原點,煙火塵世的至情至味,總是蘊涵在那果腹的一粥一飯的人間煙火里。生命求索走到最后,我們所面對的,唯有自己的內心,而于閑適恬淡中,守望好只此一世的細碎冗繁,看淡、放下、釋然,或許才能真正皈依自己的精神故鄉。
。ㄗ髡邌挝唬汉颖笔」矎d)